历史街区体现了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到古老的街区去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历史街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代表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正在逐渐消失。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历史街区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贯彻保护历史街区原则的基础上,绿维文旅对其旅游开发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三维坐标”和旅游规划设计的“十化手法”。
历史街区指在古城镇中,历史遗迹较集中,且完整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它可以由一条街或几条街所组成。绿维文旅认为,一般来说,历史街区都有共同的特点,包括独特的地段风貌,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除了具备这些共性外,还要有其个性。各地的历史街区正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来吸引游人。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三维坐标”
1、X维:街区功能的空间规划及风貌改造
我国历史街区的形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街巷空间(线性空间),另一类为广场空间(块状空间)。前者是历史街区主要的空间形式,它具有方向性,起着连接街区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兼有生活空间和交通空间两种角色;后者,在我国传统的历史街区中较少独立采用,而是往往依附于街巷空间,并非像西方的广场作为一种主导空间存在,在现代生活中对广场这样公共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在街区增加广场或对现有广场进行适当改造,适应现代人群的需要。
无论是线性空间还是块状空间,公共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由多元复合形成。既包含建筑、街道、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物质元素,又具有民俗、历史存在情结等文化因子。二者相互依附,前者是基础,是外部表现;后者是升华,是精神内涵。因此,必须在遵循其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对其重要遗存的分布肌理进行梳理后,方可进行商、住及旅游的功能规划,以此确保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历史风貌控制区、历史风貌延续区、历史风貌协调区的规划合理性。
对历史街区的风貌改造,首先应对其进行现状评价,包括高度、质量、产权、商业店面及外挂设施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现状建筑分类评估,包括A类建筑(文物建筑、保护建筑类)、B类建筑(保留整修类)、C类建筑(改造类建筑)、D类建筑(拆除类)。最后,从历史街区景观的连续性、历史建筑传统元素的修复、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的整治、商业店面和牌匾的整治、建筑外挂和基础设施的整治这五个方面着手具体的操作。
2、Y维:街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旅游互动
从旅游价值的角度看,历史街区具有很强的优势。历史街区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较强的历史文化氛围,记录了城市一定时期的发展,并至今仍体现着特定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成为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严格的管理,不仅可以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还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在对历史街区文化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主要从总体定位、旅游产品体系及项目策划、旅游营销、旅游容量的控制几大方面进行研究。
3、Z维:街区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管理学,20世纪末在旅游研究中得到广泛响应。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单个主体的利益。”其核心理念对解决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众多群体和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的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特征,利益关系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其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当地居民、管理者(当地政府)、旅游投资者及经营者、游客。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后,有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有了调整,因此必须采取恰当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各利益主体相互协作、融合,使旅游利益主体的利益观念、行为和相互关系调整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实现各主体的共赢和历史街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街区旅游规划设计的“十化手法”
1、人性化
历史街区的参与主体是人,因此,无论从功能布局、动线设计、路面铺装、建筑立面、公共空间、经营业态、配套设施等硬件设施,还是从商业服务等心理需求,都必须以人出本,满足人的全面需求。
2、文化化
文化是历史街区的灵魂和吸引核,是打造历史文化名街的着力点。文化对街区品质的提升,以及历史文化名街的打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文化能丰富街区业态、提升街区服务品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绿维创景认为,以文化为媒打造历史文化名街,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是能落地运营的文化,并且能渗透到街区的机理中,有效激活街区活力,如:
文化内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和56个民族,使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及其丰富,历史遗迹、名人文化、历史传说、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等等都是可用于旅游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
开发类型:文化展示方式呈现多样化,如历史遗迹展示、传说演艺、情境雕塑、情趣小品、文学作品长廊等等。
绿维创新:依据现有文化展示类型,提出了故事连环画形式,如“盐业百态图”,就是将盐城的盐文化发展史用百米长卷形式加以展示;提出第五面的概念,即除了在建筑内部进行休闲化打造外,更充分利用建筑外墙、顶层和地面等,利用壁画形式展示地区特色文化等等。
3、景区化
旅游是商业活动的催化剂,是街区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用景区化手段发展商业街,能丰富街区的休闲业态,提升街区的休闲氛围,为居民及游客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用景区标准完善基础设施,能提升街区的经营环境、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增加吸引力及满意度。
街区类型不同,景区化打造手法也各不相同:商业街更强调人气,这类商业街品质提升时可更多的注入旅游元素,在开展商业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旅游发展,增加街区的娱乐性;居住型街区则强调环境的舒适度,这类街区用旅游手段打造,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街区的环境,增加舒适度,提高居民及商户的满意度;行政区、经济区等类型的街区,服务对象不是普通大众,仅限于街区内的从业人员,因此旅游在其中所占比重更小,游乐项目的设置应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基准,依据其需求改善环境、设置游乐项目等。
4、休闲化
旅游正面临由观光型向度假型的转化升级,休闲化将成为人们追逐的重点,参与性、体验性越来越受青睐。对历史街区进行休闲化打造,指的是对休闲业态的调整,以及休闲设施、休闲活动、休闲空间的布局配置。休闲业态的调整主要包括“调整商业结构”“业态休闲化提升”和“休闲项目引入”三个方面。
调整商业结构:依据街区档次、服务对象需求特征等引入商品。不同类型商业街业态结构调整方式不同:综合型商业街区,可将同一类商品集中经营,打造商圈内不同类型特色街;长街型则需突出产品多样化、特色化;居住区则更多的是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服务。
业态休闲化提升:打破固有的买卖模式,引入多种休闲业态,增加人们的休闲体验,从而扩大消费购买方式。例如位于静安区北京西路1829号的新华新概念书店,它打破了传统书店的模式,以图书贩卖为主体,加入咖啡餐饮、文化沙龙、影视播映等多种休闲项目,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文化体验氛围。
休闲项目引入:休闲娱乐项目是每个景区必不可少的,好的娱乐项目,对商业街品质提升尤为重要,如对街区进行高档休闲化打造,引入旅游演艺等休闲项目,增加游客参与性,提升整体吸引力。
5、特色化
游客在即将开始的历史街区的游历中,最需要的是个性、独特的旅游 产品,这也是吸引他们在此处而不是彼处消费的最关键因素。“不开发其特色和特殊的品质,所有城市都可能变得雷同”,因此在对每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进行旅游策划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其在自然、历史、遗产和经济传承上的独特性。在旅游策划开发和开拓旅游胜地潜力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一般不太可能直接应用于其它地方。
6、体验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由由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演进。历史街区旅游产品的设计应以资源为舞台,以环境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设施为载体,以服务为支撑,为旅游消费者制造独特的体验和经历。通过调动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使游客获得身心愉悦的感觉和感受。
7、生活化
浓郁的生活元素已成为现代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部件,这也是历史街区的资源特色之一。现代旅游者更青睐融入生活元素、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产品。人们期望不仅观景、观光,而且能观察生活,甚至能有异地生活的亲历。历史街区内原汁原味的居民生活原态,可作为旅游资源深度利用整合的组成产品。同时,旅游者的参与、社区的参与、与自然人文的交流互动程度,也会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品质。
8、精致化
旅游市场趋向成熟的标志,是市场的细分和消费的分层。这必然要求产品的精品化,管理的精细化。产品上注重设计的细节,细节构成完美,从而产生精品。大到一个项目的策划,小到一处景观的设计,无不体现出“精致化”特性,如运用情趣雕塑、建筑风貌、壁画小镇、动感艺术、立体花坛、立体街画、故事连环画等景观小品来体现和营造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甚至承载历史街区文化名片的功能,从设计到落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贯彻“精致化”的要求。
9、娱乐化
旅游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放松身心,享受生活,追求快乐,愉悦自我。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也应引入经济学的快乐指数概念。历史街区可以充分挖掘民俗娱乐项目,可依托于当地文化,引入演艺,也可举办各种参与性项目,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等。如与电视台合作举办各种购物娱乐项目等,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如美食大赛、摄影比赛等,吸引旅游者参与,提高互动性。
10、生态化
生态和旅游是一对互为依存的矛盾。历史街区由于环境、历史等多方面的局限,承载力尤为敏感。因此尤其需要注意不影响环境,严格限制流量,控制约束游人行为。历史街区的生态化设计包括规划的生态化、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设施的生态化、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旅游的生态知识普及以及旅游服务的生态化等。
历史街区旅游规划开发的创新案例
临夏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和老城保护区,历史文化悠久,城市肌理保护良好,文化遗迹丰富。
规划面积约为0.41平方公里,项目范围内有八座清真寺,依托八座清真寺形成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的回民生活结构以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等十三条街巷,共有4000户,1万多居民,47%属于低保户,状况极为复杂。
那么,在规划中如何处理好民居保护和综合开发的关系、聚焦人气、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建设一片活的历史文化街区,绿维文旅提出了“民族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五大发展思路和架构体系。
1、以历史街区原始风貌与民居保护为前提——换装、露骨(架)、活街、亮户
——梳理街巷民居分布肌理,进行街区建筑风貌现状评价
研究街巷民居分布肌理和结构,梳理风貌特色街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公共空间体系。在进行建筑风貌现状评价的基础之上,划分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控制区、延续区、协调区,进行保护功能规划。建筑风貌评价主要包括高度、质量、产权、商业店面及外挂设施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现状建筑进行分类评估,包括A类建筑(文物建筑、保护建筑类)、B类建筑(保留整修类)、C类建筑(改造类建筑)、D类建筑(拆除类)。
——延续现有街巷格局和肌理,遵从文脉,进行风貌整治和改善
在遵从文脉的原则下,把握“复古、复原、沧桑”的风貌格调,对八坊现有的街巷格局进行整治和改善,在延续现有街巷格局和肌理的前提下,保持历史街区景观的连续性:
- 以观光节点、景观节点和公共空间为改造重点,保持街巷尺度和两侧建筑的高度,营造良好的视觉通廊;
- 历史建筑传统元素的修复。遵从当地文脉,提取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元素,根据当地的传统做法进行适当的恢复和改善整治;
-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的整治;
- 商业店面及牌匾的整治;
- 对建筑外挂及基础设施的整治;
2、以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找魂、塑形、注魂
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再现历史的繁荣风貌,找到代表历史的文脉显得尤为重要。
临夏八坊十三巷对临夏的文化进行梳理和解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价值重构,围绕临夏最深厚的伊斯兰文化为代表,最终在整体资源体系中形成三大核心资源价值:
- 最生态的穆斯林生活形态——聚落结构
- 最虔诚的穆斯林宗教信仰
- 最原生的中国穆斯林生活方式——市井生活
3、以构建特色吸引力为核心——分坊、列巷、成街、入户
——构建特色吸引力的手法
——画卷式勾勒一幅活的“穆斯林生活画卷”
以八坊建筑风貌景观化、八坊生活体验特色化、居住院落主题化与博物馆化、院落休闲场所化、业态休闲产业化的打造手法,画卷式勾勒八坊特色街巷风貌,打造“八坊特色的游憩生活方式”,形成“八坊穆斯林原生文化体验式休闲方式”。
——整体布局,架构体系:“一环、两心、八寺、八坊”
整体形成“一环、两心、八寺、八坊”的空间布局,形成五大游憩结构创意,八坊居民自游憩结构、八坊观光游憩结构、八坊宗教游憩结构、八坊历史游憩结构、文化休闲游憩结构。
4、以打造特色文化休闲聚集为重点——有商、有闲、一坊一主题,一巷一业态,一街一品
八坊全方位演绎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的穆斯林文化,打造国内独有的伊斯兰文化品牌。在该品牌的引领下构建多元产品体系,多元文化体验结构,发展多元的(文化)休闲经济,并在特定的穆斯林氛围下发展文化休闲型经济,打造中国原生穆斯林生活情境为特色的穆斯林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区,形成新八坊十三巷。
5、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引导实现就地城镇化
——首先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
八坊十三巷是以古街民居保护为契机,对八坊民居建筑风貌、清真寺周边环境、街巷道路、基础设施、景观环境、进行系统改造,对八坊水系进行系统治理,改善八坊居民居住与生活条件,形成特色的古街民居生活区。
——其次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八坊十三巷范围内约有4000户,1万多居民,47%属于低保户,以居住功能为主。因此进行以旅游功能为主的餐饮、旅馆、商业、主题客栈等多功能置换,平衡土地成本、缓解保护压力、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符合历史街区空间的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历史街区协调发展,快速形成穆斯林休闲聚落,形成显著示范带动作用。
——实现街区业态设计与富民工程紧密结合
挖掘当地文化,活化民间技艺,开发多种业态,形成特色休闲街区和休闲聚落,快速形成消费聚集,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从生活型自足到旅游产业的收入结构丰富化,将旅游开发与富民工程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