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人生处事的障碍根源,多来自于心性之中的偏见

时间:2021-08-11 12:37:40来源:省钱购物商城  阅读:(8)收藏
转载:

所谓“偏见”,就是指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的错误方式,一个人若总是活在偏见之中,不仅不利于自己与他人团结关系,而且也会因为自己的偏见,而扼杀了别人隐藏在深处的优点。

《素书》:人生处事的障碍根源,多来自于心性之中的偏见

一、

不要让自己活在人生的偏见之中,不管是为人处事都是如此。

所谓“偏见”,就是指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的错误方式,一个人若总是活在偏见之中,不仅不利于自己与他人团结关系,而且也会因为自己的偏见,而扼杀了别人隐藏在深处的优点。

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去否定一个人,如果不小心犯了这样一个错误,那么付出代价的人将会是自己。

比如《素书》之中有一句话说:以过弃功者损,意思就是说:因为一点小的过失就别人忽略别人功劳的,一定会遭受损失。

而这种状态,就是带着偏见去处理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比如说,对于一个曾经建立丰功伟绩,并得以被委任重大权利的人,但因为一些小的过失就忽略他大的功劳,最终因小失大,自然会导致民心向背,上下的关系有所疏离,而因此错误导致损失的不仅仅是君主、个人,在古代帝王社会,如果这个错误发生在朝廷之中,甚至会关乎整个国家。

而对于人生来说,在使用人才、处理问题的时候,也要识大体看主流,如果一味苛求小过,带着情绪去解决问题,无异于会打击当事人的积极性,也错失了与他人和谐相处,吸取他人优势的最佳机会,这样最终受损失的必然也是自己的人生。

《素书》:人生处事的障碍根源,多来自于心性之中的偏见

比如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可以称得上是得“道”多助,而项羽则是失“道”寡助。

因为项羽旗下本来文有范增,武有英布,二人均是大才,对于项羽来说是很好的辅助,但是项羽因为有些心高气傲,导致与手下貌合神离,也为他的失败埋下祸患。

比如在齐王田荣反楚的时候,项羽命令英布出兵,在齐地会师合攻齐军,但是英布称病不去,只派了四千兵士前往,而在此之前,英布又曾在楚汉彭城大战的时候袖手旁观,这些事情让项羽对英布很不满,两人也心生隔阂。

而刘邦却与项羽的脾气相反,相比之下,刘邦的性格温和,擅长笼络人心,他看准了英布与项羽之间的隔阂,于是趁机拉拢英布,最终英布被策反,而项羽也被彻底孤立。

这一切问题,都成为项羽自刎乌江的前提祸患,而反观一切根源,与项羽过度偏激不能容人的心性弊病,是逃不开关系的。

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意思就是说:先去除自己的私心,然后才能处理公务;先去除自己的成见,然后才能听取别人的话。

一个人待人处事时,首先不是去看你遇见了什么样的人和事,而是要能够察觉到自己是用什么样的心性去面对人与事的。

生活中很多矛盾的问题根本,就在于大多数人看不清自己心性之中产生的纠葛,却总是执着于自己所看见的矛盾上面。

就好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道理一样,一个人要先去除自己的私心,才能去处理公事,但是大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就是还没有跳出自己的偏见,然后就带着私心去处理问题。

《素书》:人生处事的障碍根源,多来自于心性之中的偏见

二、

以错误的方式去面对一个自认为错误的问题,一定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一再强调,为什么人要调整心性修养德行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心正了,才能更好的去处理问题。

在《吕氏春秋》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叫“举贤不避亲仇”

当时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

祁黄羊就说:“解狐适合。”

而晋平公就说:“解狐不是你的杀父仇人吗,你为什么还举荐他?”

而祁黄羊就说:“您问的是谁适合去做官,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我看这满朝文武之中只有解狐可以担当此任,这事与才能有关,与我个人恩怨无关。”

晋平公听了觉得之后很开心,说:“很好”,然后就任命解狐去上任,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国家缺少一个军事统帅,谁最适合担任这个工作?”

而祁黄羊就说:“祁午最适合。”

晋平公疑惑地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适合,并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晋平公听了就说:“很对”,于是就任命祁午为军事统帅,国都的贵族也都称赞这个任命对。

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就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举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举贤不避亲仇”,这句话是对一个人没有偏狭和私心最好的诠释,一个人在事关大局上面,毫不忌讳地去举荐自己的仇人和儿子,这样光明磊落的做法不但没有招致他人反感,反而成了一段佳话。

《素书》:人生处事的障碍根源,多来自于心性之中的偏见

韩非子在总结这个事情的时候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就是说举荐外人不排除自己的仇人,举荐亲人不避讳自己的儿子。

能够做到这种状态的确是少数,但是这却是用人处事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只有不带着偏见去看待问题的时候,才能更接近问题的客观本质,从而避免因主观意识的偏颇导致判断失误,从而让问题保持平衡。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标签:

热门排行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省钱购物商城  闽ICP备2021011437号-1  Copyright © 2010 - 2021 http://i.95url.com/ All Rights Reserved